很多朋友想了解關於書法家的名字的一些資料信息,下麵是(揚升資訊www.balincan8.com)小編整理的與書法家的名字相關的內容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國最著名的十大書法家
中國十大書法家集包括了董其昌、何紹基、柳公權、米芾、歐陽詢、王鐸、王羲之、文徵明、顏真卿、趙孟頫這些最為知名的書法家,他們對書法影響深遠。
NO1.董其昌
董其昌(1555年2月10日-1636年10月26日),字玄宰,號思白,別號香光居士,鬆江華亭(今上海市)人。明朝後期大臣,書畫家。萬曆十七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崇禎九年,卒,賜諡"文敏"。
NO2.何紹基
何紹基(1799-1873),晚清詩人、畫家、書法家。字子貞,號東洲,別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道光十六年進士。鹹豐初簡四川學政,曾典福建等鄉試。曆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書院。通經史,精小學金石碑版。據《大戴記》考證《禮經》。書法初學顏真卿,又融漢魏而自成一家,尤長草書。有《惜道味齋經說》、《東洲草堂詩ⷦ鈔》、《說文段注駁正》等著。
NO3.柳公權
柳公權(778年-865年),字誠懸,漢族,京兆華原(今陝西銅川市耀州區)人。唐朝中期著名書法家、詩人,兵部尚書柳公綽之弟。柳公權二十九歲時進士及第,早年曾任秘書省校書郎,並入李聽幕府。於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書,長在朝中。共曆仕七朝,官至太子少師,封河東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稱"柳少師"。鹹通六年(865年),柳公權去世,年八十八,追贈太子太師。
NO4.米芾
米芾(1051-1107),初名黻,後改芾,字元章,自署姓名米或為芊,湖北襄陽人,時人號海嶽外史,又號鬻熊後人、火正後人。北宋書法家、畫家、書畫理論家,與蔡襄、蘇軾、黃庭堅合稱"宋四家"。曾任校書郎、書畫博士、禮部員外郎。祖籍山西,然遷居湖北襄陽,後曾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書畫自成一家,創立了"米點山水"。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其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宋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又稱"米襄陽"、"米南宮"。
NO5.歐陽詢
歐陽詢(557年-641年),字信本,漢族,唐朝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人,唐朝著名書法家、官員,楷書四大家之一。南梁征南大將軍歐陽頠之孫,南陳左衛將軍歐陽紇之子,南朝梁太平二年(公元557年)出生於衡州(今湖南衡陽),祖籍潭州臨湘(今湖南長沙)。
歐陽詢與同代的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並稱初唐四大家。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於初學者,號為"歐體"。
NO6.王鐸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誌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明天啟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為東閣大學士。
NO7.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今屬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王羲之曆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NO8.文徵明
文征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曾官翰林待詔。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真卿並稱“吳中四才子”。在畫史上與沈周、唐寅、仇英合稱“吳門四家”。
NO9.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玡臨沂(今山東臨沂)。秘書監顏師古五世從孫、司徒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書法家。
NO10.趙孟頫
趙孟頫(f甩(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鬆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
我國書法家的名字?
我國的書法家有:
1、劉玉森:
劉玉森,男,1940年3月生於遼寧鞍山,1966年畢業於中國農業大學,1966年後就職於石河子大學、河北科技師範學院,任教授,處長、係主任,社科評審專家、書法兼職教授、河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石河子大學書協主席,河北省昌黎縣書法家協會副主席。
2、成玉祥:
成玉祥,大專學曆,中國書法百傑。現任中國硬筆書法協會會員、甘肅書法家協會會員等職。作品曾60多次在全國有關刊物、書報刊發表。曾出版《偷閑集一詩》、《半閑集一詩》、《休閑集一曲》。
3、趙同:
趙同,男,1960年生於北京,中國著名書法家。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喜好寫毛筆字,先後臨習了柳公權,顏真卿等楷書字貼,為學書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趙先生先後拜在楊大鈞、劉鐵實先生門下,學習書法篆刻理論及技法。
4、王哲芳:
王哲芳,筆名浙方,男,1951年12月出生,山東泰安人,祖籍浙江,大學專科學曆,主任醫師。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青少年書畫家協會秘書長、中國泰山書畫院副院長、泰安市合導學研究會副會長。
5、陶雪華:
陶雪華是中國著名書法家、中國書畫研究會副會長等陶雪華,字亭霏,號然天道人,別署後龍山人、石泉老人、悟真道人等。生於浙江最大的陶淵明後裔居住村武義縣陶村。
自幼其父攜其拜鄉賢為師染指翰墨丹青,打下紮實的基本功,從此漫漫人生與書畫結下不解之緣。經曆數十年,臨池勤學不輟,積澱了深厚的書學傳統功底。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王哲芳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劉玉森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成玉祥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趙同
參考資料來源:
百度百科—陶雪華
世界十大書法家?
沒有注意過中國那十大書法家,我知道有一個,啟功,愛新覺家族人,見過我爸的戰友宋伯元叔叔的書法也很不錯,他仿寫毛體很像,我問他能排第幾名?他很謙虛說能在全國排在500名以內,我說這很不錯呀!全國愛寫書法的人上萬多。
我國曆史上有哪幾位最著名的書法家?
王羲之王羲之(303-361) 字逸少,琅邪臨沂人(今屬山東)。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後世稱為"王右軍"。
王羲之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他小時後就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學習書法。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采眾長,觀摩學習.最終“兼撮眾法,備成一家”.
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王羲之在書法上是個革新家,行書和草書成就相當高.是一位影響及其深遠的大書法家.後世尊其為"書聖".幾乎可以說,王羲之決定了其後2000年的書法發展方向.其作《蘭亭序》: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其雄秀之氣,出於天然,故古今以為師法"。因此,曆代書家都推《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2〕顏真卿
顏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萬年人,祖籍唐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為一代名臣.德宗詔文稱之曰:“器質天資,公忠傑出,出入四朝,堅貞一誌。”
在書法史上,顏真卿是繼二王之後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書法家。其書廣收博取,一變古法,自成一種方嚴正大,樸拙雄渾,大氣磅礴的“顏體”。對後世影響巨大。“顏體”猶如:“關羽坐帳,正氣逼人.”其楷書《多寶塔碑》,如“荊卿按劍,樊噲擁盾,金剛嗔目,力士揮拳。”行書《祭侄文稿》是在極其悲憤的心情下進入的最高藝術境界,被稱為“天下第二行書”。米芾《書史》:“《爭座位帖》有篆籀氣,為顏書第一,字相連屬,詭異飛動,得於意外。”
顏真卿秉性正直,篤實純厚,大義凜然,從不阿於權貴,屈意媚上,以義烈名於時。他一生忠烈杯壯的事跡,提高了其於書法界的地位。
顏真卿少時家貧缺紙筆,用筆醮黃土水在牆上練字。初學褚遂良,後師從張旭,又汲取初唐四家特點,兼收篆隸和北魏筆意,自成一格,一反初唐書風,化瘦硬為豐腴雄渾,結體寬博氣勢恢宏,骨力遒勁而氣慨凜然,人稱“顏體”。顏體奠定了他在楷書史上千百年來不朽的領軍地位,顏真卿是中國書史上最富影響力的書法大師之一。
趙孟頫 趙孟頫,(1254—1322)字子昂,號鬆雪道人,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由於趙氏藝術的出類拔萃和政治上的位高權重,趙孟頫晚年名聲顯赫,“官居一品,名滿天下”。
趙孟頫同時是一位氣貫古今的書畫大家,博學多才,能詩善文,懂經濟,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鑒賞。特別是書法和繪畫成就最高,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在繪畫上,山水、人物、花鳥、竹石、鞍馬無所不能;工筆、寫意、青綠、水墨,亦無所不精。“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於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方知書畫本來同。”趙孟頫的這首題畫詩已成為我國書畫界的座右銘。
作為一位士大夫畫家,趙孟頫一反北宋以來文人畫的墨戲態度,這是十分可貴的。作為價值學原則,趙孟頫既維護了文人畫的人格趣味,又擯棄了文人畫的遊戲態度;作為形態學原則,趙孟頫既創建文人特有的表現形式,又使之無愧於正規畫的功力格法,並在繪畫的各種畫科中進行全麵的實踐,從而確立了文人畫在畫壇上成為正規畫的地位。
應該說,趙孟頫使職業正規畫與業餘文人畫這兩種原本對立或並行的繪畫傳統得以交流融匯,從此,一個以文人畫家為主角,以建構文人畫圖式為主題的繪畫新時代,拉開了序幕。趙孟頫也成為文人畫的一代宗師.
趙孟頫同時還是元代的書壇領袖.在我國書法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自五歲起,趙孟頫就開始學書,幾無間日,直至臨死前猶觀書作字,可謂對書法的酷愛達到情有獨鍾的地步.他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元史》本傳講,“孟頫篆籀分隸真行草無不冠絕古今,遂以書名天下”。元鮮於樞《困學齋集》稱:“子昂篆,隸、真、行、草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其書法作品華美而不乏骨力,流麗而不落甜俗,瀟灑中見高雅,秀逸中吐清氣。這是趙氏深厚的功力、豐富的學養、超凡脫俗的氣質所致。世稱“趙體”。到其晚年更是達到:人書具老,超神入聖的境界.為中國書法史立下了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峰.
鑒於趙孟頫在文化史上的成就,1987年,國際天文學會以趙孟頫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環形山,以紀念他對人類文化史的貢獻。
柳公權在我國的書法史上,有一位擅長楷書,以骨力清勁著稱於世的大家,這就是為人所熟知的柳公權。
柳公權(778—865),字誠懸,陝西耀縣人。他繼承了前輩書體結構,自創所謂“柳體”,並為後世百代楷模。穆宗帝問他怎樣用筆最佳,他說:“用筆在心,心正則筆正。”這句名言被後世傳為“筆諫”佳話。他的字取勻衡瘦硬,追魏碑斬釘截鐵勢,點畫爽利挺秀,骨力遒勁,結體嚴緊.“柳體”與“顏體”齊名,並稱“顏筋柳骨”。
柳公權成功的桂冠既是由辛勤刻苦的荊棘編成,又是站在巨人的肩頭上去摘取的。他善於吸取書藝大家的智慧與成果,變化成自己一家書藝。柳公權從顏真卿處接過楷書的旗幟,自創“柳體”,豎起了一座巍峨豐碑.人們瞻仰這豐碑時,景行仰止,重其書,慕其人,故書與人並垂不朽。
柳公權的楷書成就之高,以至其後一千年來,在柳體一路中再無名家.所謂:“自古學柳無大家.”
王獻之王獻之(344-386)東晉書法家,字子敬,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官至中書令,故世稱大令,為羲之第七子。幼時從他父親學書,後來取法張芝,別創新法,自創一格,與父齊名,人稱“二王”。
王獻之的書法,兼精楷、行、草、隸各體,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書以《洛神賦十三行》為代表,其行書以《鴨頭丸帖》最著。草書名作《中秋帖》,列為清內府“三希帖”,之一.
王獻之是魏晉書家群體中的一位巨子。由於他是魏晉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觀上為他提供了博采眾家之長、兼善諸體之美的機遇,贏得了與王羲之並列的藝術地位和聲望。他在書法藝術上的成就是後世書家所歎為觀止的.
蘇軾蘇軾(1037~1101),中國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
蘇軾有著多方麵的文學藝術才能,詩、詞、散文、書法、繪畫皆有精湛的造詣。他是中國傑出的文豪,是北宋文壇領袖.建樹了多方麵的文學業績.散文與歐陽修並稱“蘇歐”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的詩清新剛健與黃庭堅並稱“蘇黃”,開宋一代詩歌新貌.詞風豪放雄渾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改革了詞風,開拓了詞境,提高了詞品.他在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在中國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蘇軾同時是宋代傑出的書法家,居北宋書壇“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蘇軾書法早年學徐浩、柳公權,中年又學顏真卿、楊凝式,最後形成獨特的風格。他精於行書及楷書。蘇軾的行書與黃庭堅的清勁、蔡襄的溫淳婉媚不同,而是筆墨豐肥圓潤、渾厚爽朗;因其修養廣博,故“學問文章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天真平淡,格調俊逸,以氣韻見勝。其作《黃州寒食帖》用筆渾厚遒逸、跌宕多變,富有情感,被譽為“天下第三行書”。其書風之影響至今不絕.
董其昌 董其昌(1555-1636年)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上海鬆江人。
董其昌才溢文敏,通禪理、精鑒藏、工詩文、擅書畫及理論。他是海內文宗,執藝壇牛耳數十年,是晚明最傑出、影響最大的書畫家。董其昌的繪畫長於山水,注重師法傳統技法,追求平淡天真的格調,講究筆致墨韻,墨色層次分明,拙中帶秀,清雋雅逸。《畫史繪要》評價道:“董其昌山水樹石,煙雲流潤,神氣俱足,而出於儒雅之筆,風流蘊藉,為本朝第一。”董的繪畫對明末清初的畫壇影響很大,並波及到近代畫壇。
董其昌的書法成就也很高,董的書法以行草書造詣最高,他對自己的楷書,特別是小楷也相當自負。董其昌雖處於趙孟頫、文征明書法盛行的時代,但他的書法並沒有一味受這兩位書法大師的左右。他的書法綜合了晉、唐、宋、元各家的書風,自成一體,其書風飄逸空靈,風華自足。筆畫園勁秀逸,平淡古樸。用筆精到,始終保持正鋒,少有偃筆、拙滯之筆;在章法上,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分行布局,疏朗勻稱,力追古法。用墨也非常講究,枯濕濃淡,盡得其妙。書法至董其昌,可以說是集古法之大成,“ 六體”和“八法”在他手下無所不精,在當時已“名聞外國,尺素短劄,流布人間,爭購寶之。”(《明史ⷦ苑傳》)。一直到清代中期,康熙、乾隆都以董的書為宗法,倍加推崇、偏愛,甚而親臨手摹董書,常列於座右,晨夕觀賞。康熙曾為他的墨跡題過一長段跋語加以讚美:“華亭董其昌書法,天姿迥異。其高秀圓潤之致,流行於褚墨間,非諸家所能及也。每於若不經意處,豐神獨絕,如清風飄拂,微雲卷舒,頗得天然之趣。嚐觀其結構字體,皆源於晉人。蓋其生平多臨《閣帖》,於《蘭亭》、《聖教》,能得其運腕之法,而轉筆處古勁藏鋒,似拙實巧。……顏真卿、蘇軾、米芾以雄奇峭拔擅能,而要底皆出於晉人。趙孟頫尤規模二王。其昌淵源合一,故摹諸子輒得其意,而秀潤之氣,獨時見本色。草書亦縱橫排宕有致,朕甚心賞。其用墨之妙,濃淡相間,更為絕。臨摹最多,每謂天姿功力俱優,良不易也。”雖然康熙有些言過其實,但董其昌的書法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可以說董其昌是可以與趙孟頫比肩的扛鼎書家.在其之後再沒有一位有如此影響的書法大家.另外,在康熙、雍正之際,他的書法影響之深,是其他書法家所無法比擬的。
張旭 張旭,(675—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吳郡(江蘇蘇州)人。初仕為常熟尉,後官至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工詩書,草楷俱佳尤長草書。
他的草書,名噪當代,影響後世,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時與李白詩,裴文劍舞稱“三絕”.被後世譽為“草聖”.
米芾米芾(1051-1107)字元章,號襄陽漫士、海嶽外史、鹿門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後定居江蘇鎮江。因他個性怪異,舉止顛狂,遇石稱“兄”,膜拜不已,因而人稱"米顛”。徽宗詔為書畫學博士,人稱“米南官”。
米芾能詩文,擅書畫,精鑒別,集書畫家、鑒定家、收藏家於一身,他是“宋四書家”(蘇、米、黃、蔡)之一,又首屈一指。其書體瀟散奔放,又嚴於法度.
米芾平生於書法用功最深,成就最大。米芾自稱自己的作品是“集古字”,對古代大師的用筆、章法及氣韻都有深刻的領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米芾學書在傳統上下了很大功夫。他少時苦學顏、柳、歐、褚等唐楷,打下了厚實的基本功。
米芾的書法在宋四家中,列蘇東坡和黃庭堅之後,蔡襄之前。然如果不論蘇東坡一代文宗的地位和黃庭堅作為江西詩派的領袖的影響,但就書法一門藝術而言,米芾傳統功力最為深厚,尤其是行書,實出二者之右。明代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謂:“吾嚐評米字,以為宋朝第一,畢竟出於東坡之上。即米顛書自率更得之,晚年一變,有冰寒於水之奇。”他的書法作品,大至詩帖,小至尺牘、題跋都具有痛快淋漓,欹縱變幻,雄健清新的特點。無怪乎蘇東坡說:“米書超逸入神。”米芾的書法影響深遠,尤在明末,學者甚眾,像文徵明、祝允明、陳淳、徐渭、王覺斯、傅山這樣的大家也莫不從米子中取一“心經”,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米芾擅水墨山水,人稱“米家雲山”,米芾以畫代筆,頗有意趣。
懷素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以“狂草”名世。
懷素自幼出家為僧,經禪之暇,愛好書法,刻苦臨池,采蕉葉練字,木板為紙,板穿葉盡,禿筆成塚,其後筆走龍蛇,滿紙雲煙,與張旭齊名,合稱“顛張狂素”。
懷素草書,筆法瘦勁,飛動自然,如驟雨旋風,隨手萬變。他的書法雖率意顛逸,千變萬化,而法度具備。懷素與張旭形成唐代書法雙峰並峙的局麵,也是中國草書史上兩座不可企及的高峰。
此外,曆史上的著名書家還有:鍾繇、張芝、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黃庭堅、蔡襄、楊凝式、趙佶、鮮於樞、鄧文原、祝允明、文征明、劉墉、何紹基……由於他們都是明顯當時的書家,成就及影響不及以上十位,在這裏就不一一介紹了.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